top of page

ABOUT 

臺灣面對國內少子化嚴重、就業人口減縮的問題,以及在國際競爭壓力與產業變遷的多重挑戰下,必須跟上此科技產業潮流,發展智慧製造之相關科技與產業,帶動經濟與產業創新轉型,打造臺灣成為全球產業技術之領導。有鑑於人才培育是產業轉型的基石,技術傳承於校是產業升級的核心,產學攜手更可厚植產業技術能量,因此本計畫擬以智慧製造為主軸,透過跨領域課程、跨領域問題導向式學習(Problem Based Learning, PBL)專題研究、實創平台(特色實驗室)與在地產業攜手合作,並建置前瞻跨域教學平台與舉辦推廣活動,以推動跨領域學習,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智慧製造優秀人才,奠定產業升級轉型的基礎,並帶動企業技術能量提升。

智慧製造的技術基礎是智慧整合感控系統(Cyber-Physical System, CPS)及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, IoT),透過分析各種大數據,直接生成滿足客戶的解決方案產品(需求客製化),更可利用電腦預測部分原生狀況,例如天氣預測、公共運輸、市場調查資料等,及時精準生產或調度現有資源、減少多餘成本與浪費等(供應端優化),建構出一個有感知意識的新型智慧工業世界。

驅動智慧製造發展的技術可概分成三大類:機電控制、先進製造、虛實整合。其中,機電控制的學科範圍有自動控制、機器人系統、感測器原理與應用、機電整合設計、機器視覺、可程式控制器(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, PLC)程式設計等;先進製造的學科範圍有3D列印、電腦輔助製造等;虛實整合的學科範圍則有人工智慧、物聯網技術、巨量資料分析、雲端運算、資訊安全等。此外,智慧製造相關跨領域課程包含智慧聯網整合技術、智慧製造技術、智慧製造PBL專題、物聯網與大數據於智慧製造應用、CPS製造技術、工業務聯網、工業4.0特色技術。這四個面向的課程組合成智慧製造跨領域課程地圖。

本計畫旨在成立一個智慧製造跨校跨域教學策略聯盟,由國立臺灣大學擔任中心學校,結合六所夥伴學校,分別是大同大學、長庚大學、淡江大學、國立海洋大學、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及明志科技大學,以智慧製造為主軸,開設智慧製造跨領域系列課程,並透過跨領域課程、跨領域問題導向式學習專題研究、實創平台(特色實驗室)與在地產業攜手合作,也建置前瞻跨域教學平台與舉辦推廣活動,以推動跨領域學習,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智慧製造優秀人才。另外,聯盟將建立交流平台,共創與共享教學資源,並鏈結國際合作,以提升聯盟整體之人才培育效能。

本計畫的整體目標條列如下:

 

1. 學生面:本計畫重視接受培育的學生數與系所分佈,以促成跨域學生的同儕學習。並建立教學成效之評估與回饋精進機制、學生能力提升及其評估/鑑定的機制,以及符合該特色產業人才之須求評估,以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智慧製造優秀人才。

2. 教師面:本計畫重視師資團隊陣容,組織面向將考慮跨領域分佈、團隊具備核心基礎能力、設施強度、團隊的教育推動能力及其相關實績,師資能力提升規劃,老中青的連結與培育,產業界師資的協同教學,與特色產業鏈結的強度。

3. 技術面:本計畫以特色產業需求(Demand Base)為基礎,將進行技術與人力的缺口分析,規劃智慧製造基礎能力及產業應用能力的課程,建立產學合作技術及精進的模式。

4. 教學面:本計畫將發展教學教材與教具課程模組、教學平臺、實創平臺,並安排規劃學生實習,建立教學成效之評估與逐年精進之機制,以及導入PBL教學模式之學習效益。

5. 國際面:本計畫將鏈結國際,與國際大學或單位長期合作規劃,師資教材的引進,加速計畫精進,參加國際展覽活動、參加國際競賽,培育學生國際觀,並提高國際能見度。

6. 管理面:本計畫將建立團隊中跨校單位合作與互相支援的機制、經費分配的機制、團隊成員成效的考核機制、師資能力提升規劃、吸引學生修課之誘因機制,並引入其他校內外資源的引入與導入國際能量,以槓桿計畫成效。另外,也將配合計畫辦公室辦理各項工作與推廣活動。

7. 整體面:本計畫將建立評估整體計畫效益的機制,面向包括學生素質、產業面、社會面(如擴散至其他組織、或社會團體)的效益,同時也將研討永續發展的機制。

bottom of page